题目解析:
1.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主要包括:
①军队情结的需要。军休干部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离退休前他们都是在军队服役几十年的军人,离退休后其身心不可避免地留有军队情怀,习惯于几十年军旅生涯所形成的“供给制”思维特点和“制式化”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特殊的荣誉自豪感、较强的社会参与性和组织依赖性。
②社会尊重的需要。军休干部是一个政治上相对强势、生活上相对优势的群体,离退休后更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
③健康维护的需要。多数军休干部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对医疗保障需求高。
④多元养老的需要。军休干部群体中,空巢老人多,独居老人不少,对家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强。
⑤社会参与的需要。军休干部具有丰厚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智慧优势,社会参与意识强。
2.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主要有:
(1)角色失调。军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是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由在职到离职、由军队到地方、由军人到老百姓的社会角色转变过程和“再社会化”过程。对于戎马一生的军休干部来说,军转民的手续可以在短时间里办结,但根深蒂固的军队情结深深影响着他们的休养生活,他们有意无意地“抗拒”“延缓”着这种“再社会化”,呈现出一定的角色失调。
(2)心理失衡。随着社会地位发生的相对变动,尽管军休干部基本生活无忧,但他们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军队和地方管理的离退休干部等同辈群体进行对比时依然会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
(3)行为失范。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加速,既往重视国家利益、强调服从的意识逐步改变,一些军休干部越来越看重自身因为从军而遭受的各种损失和超过一般民众的特殊贡献,自我实现、经济利益日益代替“国家”赋予的价值观,要求“补偿”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军休干部的思想日趋活跃,维权意识日趋强烈,诉求呈现多元化、群体化、升级化、过激化的倾向,采取的行为方式日趋直接。
3.社会工作者应从以下方面介入本案例开展工作:
(1)积极引导老廖进行“平民化”角色转换,做好心理补偿和精神慰藉,帮助老廖适应移交安置后的新生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融入社区和社会,提高幸福指数。与老廖进行沟通,对他进行心理辅导,舒缓其抑郁的情绪,帮助老廖尽快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增强他对生活的信心。
(2)协助老廖发挥自身综合优势,使其力所能及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同时协助开办老年大学,帮助老廖学习新知识,实现“老有所学”。因为老廖曾经训练过士兵,社会工作者可以争取社区的支持,鼓励老廖充当社区老人锻炼身体的指导者,或者协助社区保安工作,发挥其余热。
(3)协助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积极培育自发性文体组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有所乐”。与老廖的家人进行沟通,让他们多关注老廖的精神需求,建议他们轮流倾听老廖讲述军旅生活;同时鼓励老廖给社区里的孩子们讲述军旅生活,既满足他的愿望,也对孩子们具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