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解析: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垃圾分类的优势
首先,社会工作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服务和奉献的利他主义专业特质,为有效地开展社区垃圾分类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垃圾分类行为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道德约束下的行为”或者“利他行为”,社会工作者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引导和动员广大社区居民培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在生态治理中的不足和缺陷。
其次,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强调服务对象的主体性。社区居民是垃圾分类的主力军,社区垃圾问题要靠社区居民共同解决。社会工作者应尊重他们的需要,发挥社区居民在解决垃圾问题中的主体性地位的作用,充分挖掘他们参与垃圾分类的潜能,帮助他们对接相关资源,促使其自觉主动参加到垃圾分类活动中来。再次,社会工作者有较强的协调资源能力。社区环境问题是每个居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垃圾分类需要整合多方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需要协调好居民、政府、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专业社会工作者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技巧进行协调和控制,从而有效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垃圾分类问题,摆脱垃圾围城的困境。
二、社会工作介入垃圾分类的策略
1.个案方法
首先,对社区居民进行个案会谈、家庭访谈,如简要介绍社区垃圾分类处理活动,进行一对一垃圾分类行为指导,询问社区居民对社区垃圾分类处理的看法和需求,等等。通过直接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找出居民在垃圾分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从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垃圾分类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对在社区垃圾分类中表现突出的家庭树为榜样,通过对榜样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带动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率。
最后,针对个体的差异性,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个案服务。例如,针对老年人有时间,但环境保护的接纳程度不足的特点,可以推荐主要由老年人组成的垃圾分类监督委员会,由他们对所在社区轮流值日,可以通过积分兑换激励手段组织老人定时、定点上门收取废旧电池、纸盒等轻便、易保管的可回收垃圾,等等。针对学生垃圾分类知识水平不足,但积极性高的特点,社区可以与学校联合开展垃圾分类环保活动,并把参与垃圾分类作为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以小带全家”的模式,使学生成为家庭和社区垃圾分类的“小使者”和“小能手”。
2.小组工作法
在社区垃圾分类问题中,建立多种形式的垃圾分类小组,通过组员的互动、分享,帮助社区居民有效地参与垃圾分类活动。
社区中有的居民社区垃圾分类意识和知识缺乏,有的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不高,认为自己的参与并不能影响和改变目前的垃圾分类状况,习得性无助感,缺乏相应的支持。有的居民有环境保护意识,但社区缺乏专业人员组织相应的活动等。社会工作者应针对不同利益需求的居民组建不同目标的小组活动,包括垃圾分类兴趣小组、学习小组、意识提升小组、志愿小组、支持小组等,通过不同性质的小组,充分运用小组动力,帮助组员相互分享垃圾分类生活经验,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从而有效地提高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会工作者作为小组活动的策划和领导者,要针对不同问题的小组成员,设计合乎小组成员需要的小组活动,同时社会工作者要灵活运用专注和倾听、积极回应、鼓励、适当的自我流露、示范引导等技巧,积极关注组员的变化,促进成员在垃圾分类小组的转变和成长,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行为习惯。
3.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介入
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社区环境教育、社区资源协调、社区志愿服务、社区行动等来促进社区垃圾问题的有效解决。
通过社区环境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共同解决社区垃圾问题。
一是社会工作者要做好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工作。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定期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讲座,编写实用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等在社区发放,开展专项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宣传活动。
二是社会工作者作为组织者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增强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互动平台,定期发布与垃圾分类、生态环保相关的信息,督促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社区垃圾分类文化氛围。
三是社会工作者要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垃圾分类意识要从儿童时期慢慢培养,如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如垃圾分类知识竞赛、义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