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新建办公楼工程,建筑面积约 23000m2,地下一层,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径 1.0 米,桩长 40 米,共 300 根,嵌入岩体 1 米深度,无单桩单柱;地上 24 层,型钢混凝土结构,型钢采用碳素结构钢;基坑开挖深度 5.5 米,采用土钉墙基坑支护,放坡坡度 1:0.2。
施工单位开工前,自主将主体结构中的钢结构工程分包给了专业公司。同时,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对基坑进行监测,第三方编制的危大工程监测方案包括工程概况、监测依据、人员与设备、监测频次、监测成果报送等。监理依据建质办(2018)31 号文,认为监测方案需要补充内容。灌注桩基础施工结束后仅对灌注桩混凝土强度和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查,其中对灌注桩桩身完整性进行抽查的数量为 30 根。第三方监测单位对基坑边坡顶部变形进行了监测,变形观测点沿基坑坑底周边布置,均布置在阴角处,变形观测点见基坑平面图:

上部结构施工使用的型钢采用 Q390E 钢,因钢结构制作单位首次采用该材料,施工前,监理工程师要求其首次采用 Q390E 钢及相关的接头形式、焊接工艺参数、预热和后热措施等焊接参数组合条件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问题】
1、指出施工单位开工前做法不妥之处,并说明理由?监测方案还应补充哪些内容?
2、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同时检测灌注桩混凝土强度和桩身完整性?
3、基坑工程监测的重点是什么?指出基坑边坡顶部变形观测点设置错误的正确做法。
4、除背景资料已明确的焊接参数组合条件外,还有哪些参数的组合条件也需要进行焊接工艺评定?